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已成为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已经启动。在众多认定条件中,科技人员占比、研发投入占比和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构成了三大关键性指标。今天将深入解析研发人员指标,并重点剖析企业最容易混淆的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的区别。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三大关键指标
1.人员比例要求: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这是认定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人才门槛”。
2.研发投入比例:根据企业最近一年销售收入规模,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需达到以下要求:
· 销售收入≤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5%
· 销售收入5,000万元~2亿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 销售收入>2亿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 其中,中国境内研发费用占比不低于60%
3.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这三个指标相互关联,而人员比例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科技人员支撑,研发投入和高新产品收入就无从谈起。
二、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概念与范围解析
科技人员的界定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科技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以及专门从事上述活动的管理和提供直接技术服务的,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人员,包括在职、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
具体包括三类人员:
1.直接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人员:如研发工程师、实验员等直接参与技术开发的人员。
2.专门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人员:如研发部门负责人、专门管理研发设备的设备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等。
3、专门从事提供直接技术服务的人员:如为研发活动提供直接技术支持(非行政辅助)如设备操作与维护、实验技术保障、IT支持等。
研发人员的界定
研发人员主要是指直接参与研究开发项目的人员,可分为三类:
1.研究人员:企业内主要从事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
2.技术人员: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与研发工作的人员,包括:
· 关键资料的收集整理
· 进行实验、测试和分析
· 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 记录测量数据、计算和统计等
3.辅助人员: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熟练技工。
三、核心区别:科技人员vs研发人员
1.范围不同:
· 科技人员范围更广,包含研发人员但不限于研发人员。除了直接研发人员外,还包括研发管理人员和直接技术服务人员。
· 研发人员主要聚焦于直接参与研发项目的三类人员(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
2.学历要求不同:
· 科技人员虽无硬性学历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需占企业职工总数30%以上是重要参考标准。
· 研发人员中的辅助人员不一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可以是参与研发活动的熟练技工。
3.交叉但不包含:
· 大专以上科技人员不一定都是研发人员(如科技辅助人员就不属于研发人员)
· 研发人员也不一定都是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如无大专学历的辅助人员)
· 二者是交叉关系而非包含关系
四、人员比例的计算方法与实操要点
计算方法
1.计算公式:
科技人员占比 = 科技人员全年月平均数 ÷ 职工总数全年月平均数 × 100%
2.月平均数计算:
· 月平均数 = (月初数 + 月末数) ÷ 2
· 全年月平均数 = 全年各月平均数之和 ÷ 12
3.职工总数范围:包括企业在职、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其中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需全年在企业累计工作183天以上。
实操要点
1.工作时间要求:科技人员(包括兼职和临时人员)必须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半年以上)。仅参与4-5个月研发活动的人员不符合条件。
2.社保个税要求:在职科技人员需要缴纳社保和申报个税;兼职和临时人员可不交社保,但需有工资记录和个税申报。
3.专业背景考量:虽然无硬性规定,但建议优先选择理科类专业或与研发活动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文科类专业(如财会、行政、人事等)人员不建议纳入科技人员范围。
4.合理人员结构:建议企业职工总数不低于20人,科技人员不低于7-8人。核心研发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体现企业研发能力的持续性。
5.统计时间节点:企业应提前规划,建议在申报前一年的4-5月进行人员盘点,核查是否满足占比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系统工程,人员比例是基础,研发投入是保障,高新收入是结果。正确理解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的区别,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员结构,是企业成功通过认定的关键一步。
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已拉开帷幕。对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清晰区分与合理配置,不仅是为了满足认定要求,更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